做皇帝也有两个年头了,刘弘对于这个职业,还是有了一定的心得。
现在,如果有人问刘弘:做一个好皇帝,最重要的是什么?那刘弘的回答,几乎不可能会有第二种答案。
——制衡!
说简单点,就是凡事儿留一手,遇人多留个心眼。
拿朝堂的权柄制衡来说,封建时代绝大多数时候的皇帝,都会选择以军功集团、文官集团、外戚三方互相制衡。
由外戚掌控核心兵权,来防止军功集团坐大;由文官掌控朝堂议论,制衡‘不修私德’的外戚,再由军功武将,以类似‘秀才遇见兵,有理说不清’的方式制衡文官。
在通常情况下,华夏封建政权只要保证这三方势力斗而不破,就能保证政权的安稳。
而封建王朝的崩塌,也大半是由于这三方势力失衡。
——两汉覆灭是外戚势力太过庞大,魏晋隋唐的乱相是武夫集团过于强势,大怂大萌,则是由于文官将武官集团压制太狠,外戚则被皇帝连带着,让文官集团关进了囚笼。
三方割据的势力变成一家独大,这才有的大怂年年月月岁币不绝,明皇登基必用太监。
作为一个志向远大的皇帝,刘弘自然也希望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,形成三方对峙,又谁都奈何不了谁的局面。
但在如今的汉室初,要想让文官、武夫、外戚三方互相制衡,难度实在是有些太大了············
在处于封建军果主意余晖的汉室,武夫的地位不可撼动!
而文官集团势力,如今还十分薄弱,再加上刘弘对儒家的排斥,就使得文官集团很难在朝堂具备战斗力。
至于外戚,那更是刘弘心里的痛······
——满打满算,刘弘至今也才不过六七家外戚,母族的助力几近于无,亲戚里能掌兵的更是一个都没有!
原本应该成为母族助力的吕、张两家外戚,一个把自己作死了一整本户口本,另一个则男丁不丰。
文官势弱,外戚不丰,刘弘的注意力自然而然,也就和历史上的历代君王一样,转移到了另外一个群体身上。
——宦官。
需得一提的是,对于后世为多数人所认同的‘后宫、外戚不得干政’‘宦官不得干政’的说法,刘弘可谓是嗤之以鼻。
说到底,无论是文官武将,还是外戚宦官,本质终归还是帝王制衡所用的旗子而已。
毕竟相比起桀骜不驯、政治觉悟普遍低下的武将,以及开口闭口圣人如何如何,暗地里男盗女娼的文官,外戚和宦官更忠诚于皇帝,对皇帝而言更为可靠。
至于历史上,封建王朝为什么总会向文官主政的方向发展,则是因为:比起手握兵权的武夫,身份尊贵的外戚,以及日夜伺候在皇帝身边的宦官,文官所能造成的恶劣结果,相对不会太过糟糕。
——毕竟秀才造反,三年不成嘛············
武夫可能仗着兵权拥兵自重,外戚可能凭着身份动辄废立,宦官则出于生理原因造成的心理缺陷,往往会比较偏激。
与这几个群体相比,整天之乎者也,满口仁义道德的文官士大夫,显然更容易掌控。
文官掌控的朝堂,也更容易被能力不怎么样的帝王轻松掌控住局面。
现如今,汉室武夫阶级位高权重,但终归是在缓缓下降;外戚虽然还靠不太住,但东宫太后外加汉室‘以孝治国’的国策,也勉强能起到外戚的作用。
正所谓椅凳最少三条腿,对格局的制衡,也起码需要三方互相制衡。
如今武夫有了,外戚也有了,这第三方势力,刘弘选的便是宦官。
原因也很简单:一来文官掌政,几乎只能仰仗‘人多势众’的儒家来完成,可即便刘弘撇开个人情感上的